男,汉族,1979年生,湖北随州人。政治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德信体育副院长、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地大分中心研究员。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德信体育“地大学者”。
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减贫与发展、基层治理与政治发展等领域的研究。
2002年、2005年、2008年,分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学研究院,获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8-201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2011年,在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担任客座研究员。2010-2013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2018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学研究院工作,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 -2015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做学术访问。
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和指导本科生、研究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省级二等奖1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4项,学校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特等奖1项,信息调研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其他奖励多项。
在《中共党史研究》、《学习与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脱贫的历史进展与发展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解决相对贫困的扶志扶智长效机制》《集体化时期农民政治身份及其影响的变迁研究》《社区治理中的公共空间:特性、价值与限度》《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治理:日本的经验与启示》《身份政治:国家整合中的身份建构》《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共参与》《以城带乡: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城市化走向》等5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摘。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含合著)《身份政治:国家整合中的身份建构》《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案例研究概论》《以民主促进和谐——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黔江:内生型脱贫模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人才》《大党治贫:脱贫攻坚中的党建力量》6部,编著《怎样构建就业扶贫体系》,主编《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脱贫攻坚案例选》《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扶贫扶志故事选》《扶贫扶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秀案例选》4部。《村民自治体系和自治功能的调适与优化研究》《以公共参与推动社区治理——湖北省城市新型社区参与组织创新的实证考察》《精准扶贫中产业扶贫政策及其完善研究》《关于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的思考与建议》等30余篇咨询报告被国务院扶贫办、中农办、民政部、教育部、中共湖北省委等部门采纳。
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扶贫资源配置与优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型城乡关系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研究”、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以公共参与推动社区治理”“贫困农民的代际更替与脱贫机制研究:以湖北省为中心”“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实现路径与机制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务院扶贫办)重大招标项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研究”“江西井冈山市脱贫案例总结”“《脱贫攻坚典型案例选编》”“《扶贫扶志典型案例选编》”“贫困县摘帽案例研究——重庆市黔江区”、一般招标或委托项目“习近平扶贫论述深化研究——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研究”“习近平扶贫论述研究——扶贫扶志专题研究”“特殊困难地区和群体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国际经验”“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和扶贫干部培训工作评估”“《国际减贫动态》社会发展项目”等10多项,民政部招标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镇治理机制创新研究”“中日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治理比较研究”,其他项目多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推动基层民主发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越农村现代化关键阶段的韩国经验”“日本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治理及其启示”“当代中国农村变迁的政策话语与关键词研究”等10余项。
获民政部2015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一等奖1项,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1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成果征集活动”二等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主题征文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系列重要讲话征文获奖论文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理论研究成果征集活动奖励各1项,其他科研奖励多项。
E-mail:305284878@qq.com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德信体育
邮编:430074